top of page
搜尋

【獅墨書訊第49期】住在香港:兩種截然不同的住宅發展

【最新到貨:新鮮滾熱辣上架】

The First Estates:  The Story of Fairview Park and Hong Lok Yuen with Documents 

Roger Nissim|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ISBN:9789888528257|HKD$190 

 

而家公認香港最早嘅私人屋苑,係1968年開始入伙嘅美孚新邨,總共有九十九座,分八期落成,係好高密度,非常香港嘅建築群。之後陸續出現嘅大型私人屋苑,例如係標誌性嘅太古城、黃埔花園、沙田第一城等等,都係行緊同樣嘅路線——高密度,但係尚算舒適,五臟俱全嘅社區。不過,同樣係高尚住宅屋苑,原來都唔係一定要高密度。 

 

有兩個大規模屋苑稍遲少少落成,反而屬於一個截然不同嘅風格——大埔康樂園同元朗錦綉花園,都係香港好早期嘅私人屋苑,但係極低密度、全由獨立屋組成。如果有讀者曾經進入過康樂園同錦綉花園,肯定都會得出「呢度唔係香港」嘅結論。呢兩個屋苑都完全違背我哋所理解「地少人多」,必須發展成「石屎森林」嘅香港。咁點解會有呢兩個屋苑嘅存在呢?兩者都喺七十年代動工,正係香港人口爆炸增長,同時政府積極覓地建立新市鎮同興建大量公共屋邨嘅年代,點解會容許呢種「浪費土地」嘅計劃出現? 

 

按照作者嘅講法,呢個時代,同時亦係香港仲未有正式城市規劃系統嘅年代。喺無完整城市規劃可以依循嘅情況底下,發展商喺起錦綉花園同康樂園嘅時候,點樣同政府交涉,點樣收購需要嘅土地,點樣按照未來可能出現嘅需求而設計屋苑,就令到康樂園同錦綉花園成為值得被研究嘅城市規劃個案。 



💡錦綉花園同康樂園喺設計上,其實係繼承咗一種嚟自二十世紀初嘅城市規劃概念,就係花園城市。花園城市亦都唔係七、八十年代先喺香港出現,早喺一九二〇年代,九龍塘就已經係以花園城市概念而開發。

 

【店長精選:唔好果本唔敢揀】

一型徒廈的設計基:香港公屋原型

衛翠芷|MCCM Creations 

ISBN:9789887723813|HKD$250 

 

關於香港公屋嘅發展史,其實都已經有好多學者做過研究。最主流嘅論述,就係1953年嘅石硤尾大火一夜之間摧毀咗寮屋區,造成大量災民流離失所,於是政府喺緊急興建徙置區嘅同時,決心解決香港嘅房屋問題,而結果就係公屋。當然,近年嘅學者好多都已經開始質疑所謂「石硤尾迷思」,認為石硤尾大火只係觸發大規模公屋計劃嘅導火線,實際上政府喺六、七十年代嘅公共房屋政策,背後仲有好多其他政治同社會原因推動。不過,關於公屋歷史,仲有一個問題有待回答:點解公屋係咁嘅樣? 

 

喺建築設計嘅角度嚟講,公屋算係徙置大廈嘅「進階版」,咁公屋點解係咁嘅樣,當然就係因為徙置大廈都係咁嘅樣。所以真正嘅問題其實係:徙置大廈點解又係咁嘅樣?尤其係考慮到,徙置大廈並唔係任何其他建築物嘅「進階版」,喺徙置大廈之前,香港係無咁樣嘅集體高密度、多單位屋邨。喺徙置大廈之前,就算同樣係為咗緊急安置災民而建立嘅平房區,都係「平房」,唔係屋邨大廈。當時香港最普遍嘅住宅建築物係唐樓,點解徙置大廈唔係好似唐樓咁起?徙置大廈嘅外觀上甚至無任何類似唐樓嘅設計。亦即係話,「屋邨」呢種建築物憑空咁喺香港出現,係從來都無喺香港起過嘅建築物。 

 

於是乎,1954年落成入伙嘅第一型徙置大廈,就相當重要——究竟呢種屋邨嘅概念係點樣嚟?係因為乜嘢考慮而有咁樣嘅設計?更重要嘅係,一型徙置大廈對往後嘅公屋設計有幾大影響?如果我哋認同作者所講,一型徙置大廈就係公屋嘅原型嘅話,咁呢種短暫出現過嘅七層大廈,其實塑造咗我哋今日見到嘅香港城市景觀。  



💡最早期嘅一型徙置大廈,而家已經完全清拆,一幢都無剩低。不過,有一批一型徙置大廈曾經因應現代需求改裝過,而呢一批改裝一型,而家仲有最後一座獲得保留,就係石硤尾邨第四十一座,即係美荷樓。


此篇書訊刊於每週一發出的獅墨書訊,歡迎免費訂閱

0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