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獅墨書訊第52期】瘟疫與亂民:十九世紀的東亞社會難題

【最新到貨:新鮮滾熱辣上架】

Disease, Colonialism, and the State:  Malaria in Modern East Asian History 

Ka-che Yip|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ISBN:9789622095878|HKD$295 

 

1840年代初,香港殖民地成立,維多利亞城嘅開發如火如荼,周圍都係建築地盤。呢啲地盤好快就引發香港歷史上其中一次最嚴重的瘟疫——香港熱病。呢種病喺白人身上尤其嚴重,住喺香港嘅英帝國軍人、官員、商人、平民都大批咁病死,將啱啱開埠無耐嘅香港變成歐洲人嘅地獄。香港熱病喺1890年代左右被確認其實係瘧疾,由濕熱又唔衛生嘅環境中滋生嘅瘧蚊傳播。而香港殖民地年代嘅頭一百年,都會受瘧疾同其他傳染病嘅反覆困擾。 

 

但呢本書講嘅唔止係殖民政府對抗瘧疾嘅故事。過去幾年相信我哋都學到一個教訓,瘟疫同政治係密不可分。不論係疾病嘅起源、傳播範圍、對社會造成嘅傷害,以至最終消失嘅原因,除咗用科學原理嚟解釋之外,更多時候都必須要考慮社會同政治嘅因素。用呢個角度去睇返香港嘅瘧疾,就可以問好多有趣嘅問題:點解成個十九世紀,香港政府都無辦法提出一個有效對抗瘧疾嘅方法?香港政府推動過嘅公共衛生政策,除咗防治疾病之外,仲有無其他考慮同目的? 

 

更甚者,香港政府處理瘟疫嘅方式,同佢本身「殖民政府」嘅性質有無關係?要回答呢個問題,就要將視角再拉闊一啲,同東亞其他政府一齊比較。喺二十世紀對抗瘧疾嘅漫長過程中,同樣係殖民地嘅臺灣,以及唔係殖民地嘅日本同中國,喺決策果陣,考慮過咩因素、秉持住咩原則,又產生咩結果?殖民政府同非殖民政府嘅做法,會有啲咩唔同?呢啲問題嘅答案,或者都可以幫助我哋理解香港喺過去,甚至係現在,嘅公共衛生做法。 



💡喺十九世紀末,因為傳染病對白人殺傷力太強嘅緣故,香港已經成為死亡嘅代名詞。當時嘅倫敦,如果想咀咒對方,啲人會講「點解你唔去香港?」,意思大概就等於「咁多人死唔見你死?」

 

【店長精選:唔好果本唔敢揀】

Unruly People: Crime, Community, and State in Late Imperial South China 

Robert J. Antony|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ISBN:9789888208951|HKD$495 

 

如果喺十九世紀東亞最令殖民帝國頭痛嘅問題之一,係瘧疾同熱帶傳染病,咁對大清天朝嚟講,最煩嘅應該就係無法控制嘅各種地方武裝組織、祕密會社同盜賊群體,以及隨之以嚟遍佈四周嘅各種械鬥、流劫、動盪甚至係民變同內戰。由十八世紀末開始,華南就成為中華帝國最躁動不安嘅地區,尤其係廣東,幾乎喺每一個縣,官府能夠控制嘅地理範圍同權力都不斷萎縮,人民必須組織起嚟自保同自我管理,而呢啲組織一旦武裝起嚟,好快又成為下一波亂源,進一步削弱官府嘅權威,成為惡性循環。 

 

而呢種局面嘅一個主要原因(或者結果,睇你點睇),係連綿不絕嘅戰爭。十八世紀中後期開始,乾隆皇帝發動咗十場戰爭,完成所謂「十全武功」;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又有白蓮教起義、海盜興起(即係張保仔果陣);之後好快就係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中間又有太平天國、洪兵起義、土客內戰,幾乎無一刻唔係打緊仗,毫無和平可言。 

 

於是,我哋要問嘅問題係——咁喺呢種血肉橫飛,烽火連天嘅時代裡面,《大清律例》仲有無意義?喺社會已經崩潰淪落為完全奉行叢林法則,弱肉強食嘅情況下,民眾同官府對於犯罪嘅理解有無改變到?「犯」、「逆」、「匪」、「盜」、「奸」呢啲詞彙嘅意思,同佢哋指涉嘅人或行為,仲係唔係一樣? 



💡喺十八至十九世紀,每當有地區戰事爆發,而清朝正規綠營軍隊無法應付嘅時候,官府就會鼓勵,甚至要求地方士紳自己組織民兵,稱為團練或更練,守衛地方以舒緩官軍嘅壓力,甚至係直接支援官軍嘅行動。


此篇書訊刊於每週一發出的獅墨書訊,歡迎免費訂閱

0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