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到貨:新鮮滾熱辣上架】
Decolonis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sation: Britain, China, and Hong Kong, 1979-1989
Chi-Kwan Ma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ISBN:9781526171320|HKD$880
知道呢本書出版果陣,我心入面嘅第一個諗法係:又有一本講主權移交嘅書。雖然話近年英國果邊新解密咗好多八、九十年代嘅檔案,為學者提供咗探討中英談判同主權移交呢段歷史嘅新資料,但係呢兩年好似都出咗一本又一本嘅書,好似張家偉《英國檔案中的香港前途問題》、C.L. Lim《Treaty for A Lost City》、Michael Sheridan《The Gate to China》,Dalena Wright出年仲會有一本《Diplomacy Ends at Midnight》。 咁麥志坤教授再寫一本,又會有啲咩新見解?
喺討論中英談判嘅時候,我哋有時會將焦點擺喺鄧小平一個人身上,好似鄧小平一個人就代表整個中國政府咁(雖然鄧小平的確喺黨同政府內部有極強嘅影響力);而同一時間,我哋睇談判期間嘅英國,又會傾向講「英國政府決定乜乜乜」,好似成個英國政府嘅目標同行動都好一致,無任何一個官員有其他意見咁。所以我哋大概都知道談判期間鄧小平諗緊咩,但戴卓爾呢?除咗跌親好痛好柒之外,戴卓爾自己係呢個談判入面有啲咩考慮?
麥教授認為,戴卓爾自己嘅新自由主義政治背景,令佢喺談判果陣,其實唔單只係諗緊關於香港前途、同埋英國本土利益。佢信奉自由嘅國際貿易,認為咁先喺英國應對全球化嘅道路。同時見到中國改革開放,佢亦覺得係時候同中國建立更好嘅貿易關係,亦好希望將中國引導向自由資本主義嘅方向。於是,香港喺整個談判入面,都只係其中一部分。戴卓爾嘅影響下,英國嘅外交官員都積極咁同中國維持友好關係,唔希望產生太多衝突。但係,1989年六四,似乎最終都係令呢個目標變得徒勞無功。
💡中英談判嘅過程期間,曾經討論過是否要有香港代表,英國就曾經提出由港督擔任呢個角色,而香港政治界亦曾經由鍾士元帶隊到北京表達香港人嘅意願,但兩者最終都受中國所阻,不得其門而入。
【店長精選:唔好果本唔敢揀】
Reluctant Exiles? Migration from Hong Kong and the New Overseas Chinese
Ronald Skeldon|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ISBN:9789622093348|HKD$195
1984年,英國同中國簽咗聯合聲明。兩個大國喺談判期間各自做咗啲妥協,亦都各取所需。不過,連參與談判都無資格嘅香港人,睇住主權移交嘅事實塵埃落定,都仍然會有自己嘅諗法。呢個結果就係香港歷史上其中一次大規模嘅移民潮,成千上萬嘅香港人紛紛申請離開香港,逃避不可預見形式,但一定會喺九七降臨嘅風險,然後落戶喺世界唔同嘅角落,尋找新嘅安居之所。
呢啲香港人離散到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新加坡等國家,喺當地建立新嘅社群。咁,佢哋建立嘅係「華人」社群,定係「香港人」社群?佢哋去到係咪都會住喺「唐人街」?佢哋點樣適應當地嘅生活?住喺同一個國家,但唔同城市嘅香港移民,又會唔會有唔同嘅遭遇?離開之後,同香港仲可以保留幾多連結?或者翻番轉頭,呢班人係點樣決定移民?喺乜嘢條件同諗法之下,會影響佢哋移民嘅時機同目的地?
而呢啲問題可能正正就喺呢本書重要嘅地方。呢本書寫於1994年,正值九七前移民潮嘅最後一波,係設身處地嘅觀察。過往好多關於離散同海外華僑嘅研究,都必須要依賴零碎同難辨真偽嘅舊檔案、舊資料,或者係已經移居當地好耐嘅人甚至係第二、三代,先可以重新拼湊出人口遷移嘅過程。但八、九十年代嘅呢次移民潮,係學者第一次可以同呢個現象嘅發展同步咁進行研究,由啲人開始醞釀移民氣氛,一路追到佢哋去到當地落腳並適應,係一種完全唔同嘅研究方式,亦都能夠帶出好唔同嘅移民面貌。
💡八、九十年代嘅移民潮似乎同近年嘅移民潮有一個共通點,就係呢兩批移民入面都有人會為自己離開香港呢件事有罪疚感,從而喺心理上放大自己喺移民過程中遭遇嘅痛苦,作為對呢種罪疚感嘅平衡。
此篇書訊刊於每週一發出的獅墨書訊,歡迎免費訂閱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