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獅墨書訊第80期】搵食旅程:從粵菜到香港菜?

【最新到貨:新鮮滾熱辣上架】

飲食香港:一位人類學家的日常觀察

張展鴻|譚宗穎譯|三聯書店

ISBN:9789620455148|HKD$128

 

香港究竟有無「香港菜」?個個都話香港係「美食天堂」(well,至少曾經係啦,喺啲餐廳未執曬,市面仲未一片蕭條之前),但呢個形容詞所指嘅,並唔係香港有好多本土特色食物,而係話好多唔同國家嘅食物,都可以喺香港搵到——中、日、韓、台、泰、法、西、意……你數埋落去,連非洲菜式都有。不過,香港明明都有屬於本地嘅飲食文化,點解偏偏我哋幾乎唔會稱呼呢啲食品為「香港菜」?


以前啲人話,香港嘅飲食文化係「中西合璧」,因為叉燒意粉啲叉燒係「中國嚟嘅」,而意粉係「意大利嚟嘅」。不過,套用另一位飲食人類學者講過嘅說話,「你去意大利如果搵到叉燒湯意粉我乜都得」。係喎,意大利有意粉,但唔會有叉燒意;中國有叉燒,但都唔會有叉燒意,只有香港先能夠搵到叉燒意。而又再諗深一層,其實呢個世界上有邊啲文化唔係同其他文化「合璧」呢?所有文化都一定會吸納外來元素,但咁並唔影響混合後嘅最終成品依然都屬於該文化。香港嘅飲食文化係咪又可以咁樣理解?


咁當然,要解答呢個問題,香港飲食文化嘅發展脈絡就好重要。呢本書係中大人類學張展鴻教授前年出版《Hong Kong Foodways》嘅中譯本,探討香港唔同嘅飲食文化點樣喺歷史嘅洪流入面受到外來影響嘅衝擊,繼而演變成而家我哋認識嘅模樣。戰後中國移民帶嚟嘅食物同口味、粵菜喺香港嘅流變同國際化,以至係懷舊情緒同飲食文化點樣互為影響,都係呢本小書探討嘅內容。



💡喺1950年代,客家菜式曾經喺香港大行其道,而主要原因係呢啲菜式多用含豐富蛋白質嘅食材,所以大受當時需要密集體力勞動,而為數越來越多嘅工廠工人歡迎。

 

【店長精選:唔好果本唔敢揀】

香港粵菜

方曉嵐|三聯書店

ISBN:9789620454790|HKD$168

 

好多人都話,一般香港人嘅家常菜式,都係以「粵菜」為主,而喺香港嘅「中式」飲食,亦都同樣以「粵菜」為大宗。不過,香港嘅「粵菜」,又係咪完全同廣東嘅「粵菜」一樣?我諗同好多其他文化元素一樣,粵菜雖然發源自中國廣東,但傳到嚟香港,一個政治上與中國區隔百幾年嘅地方,自然會發展出在地嘅變化,繼而成為本土嘅特色。


咁香港粵菜嘅發展歷程又係點?以廣州飲食為標準嘅粵菜,當然喺開埠初期就已經隨住大量廣東人口移居香港而傳入,唔少中國文人落難或旅行到香港時,都會描述到香港嘅廣東菜式。不過,香港同廣州嘅粵菜發展出顯著嘅分別,主要就由戰後開始。五、六十年代,廣州經歷中國嘅饑荒同政治運動之下,飲食文化發展相對停滯;但同一時間嘅香港,一方面因為濱海緣故,大量使用海鮮,另一方面亦因為中國難民將唔同地方嘅文化引入,例如係順德菜,令香港粵菜嘅技術同煮法都更為豐富。


除咗菜式之外,餐廳本身都係飲食文化重要嘅一環。喺香港要食到粵菜,自然會諗到酒樓,但其實大型酒店喺七、八十年代大量冒起,亦都對香港粵菜嘅發展有好大影響。當時香港經濟起飛,人均消費能力提升,對飲食嘅要求自然提高唔少,當中為咗滿足客人要求而推動香港粵菜精緻化嘅,正正就係呢啲酒店嘅「中菜廳」。方曉嵐係上世紀著名飲食作者「特級校對」陳夢因嘅媳婦,跟隨丈夫同老爺鑽研粵菜文化多年,亦係呢方面嘅專家。



💡相比起香港粵菜極注重海鮮,連唔同品種同產地都非常講究,廣州粵菜基本上都以河鮮為主。無他,廣州都無海,要食魚只有去珠江撈。


此篇書訊刊於每週一發出的獅墨書訊,歡迎免費訂閱

 
 
 

Comments


點擊以下 Google 廣告,可以為書店帶來更多收入,多謝你的支持!

閱讀俱樂部實體店​

深水埗大南街203號閣樓|星期三至日 14:30 - 18:00

  • alt.text.label.Instagram
  • alt.text.label.Facebook

©2025 獅墨書店 Lion's Ink Bookstore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