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彼得.柏克
- 原文作者: Peter Burke
- 譯者: 郭書瑄
- 出版社:馬可孛羅
- 出版年份:202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0767650
內容簡介
★新文化史權威彼得.柏克★
★二十年經典著作全新繁中譯本★
★售出超過10國版權★
專業期刊《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美國圖書館學會《選擇》(Choice)、《藝術與文獻》(Art Documentation),齊聲讚譽。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蔣竹山 深度導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陳建守 專業推薦
「假為真,真為假。這不是一場關於是否該使用圖像為歷史證據的辯論,更是關乎該如何使用。 」――新文化史權威 彼得.柏克(Peter Burke)
▏一畫勝千言?▏
自二○○一年《歷史的目擊者》第一版發行以來,已過了將近二十年,該年,也是世貿大樓恐攻畫面,將恐懼無孔不入地帶入世界各地觀眾家中的一年。從此,對於圖像作為政治上、法庭上、歷史研究的證據,人們的興趣大為增加。近年社群平台散佈全球,人們對於「假新聞」散播的擔憂,開始不僅只針對文字,也延伸到圖片上。
新文化史權威彼得.柏克(Peter Burke),認為有必要在此時,重新審視與討論圖像的地位、能力,及其做為歷史證據的應用及影響。
往常,若歷史學者使用圖像,通常只把它們當作單純的插圖處理,卻未從圖片本身的背景深入分析。但圖像的多樣性與用途,以及不同歷史時期中對圖像的態度,需要放在「脈絡」下被檢視,包括藝術、宗教與政治背景、美學觀點、精神分析、符號學、觀眾反應等。若忽略這些脈絡,其風險性在於,以觀者對圖像的認知去分析特定的歷史意義及影響,結果可能並不正確,對於研究分析也有所損害。
作者跨地區、跨時期、跨傳播媒介研究多種圖像,從貝葉掛毯,到宗教圖像、政治圖像、廣告圖像、商品圖像……深入且全面鑽研圖像的實際用途。透過名家作品或文句,教導讀者如何從圖像中剖析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了解背後隱含真義,並避免錯誤解讀的陷阱。
▏彼得・柏克提出判讀圖像證據十誡。▏
1:一幅既有的圖像是出自於直接觀察,還是源自於另一幅圖像。
2:把圖像置放在文化傳統中,包括在某個既定時間地點中所流通的再現慣例或符號。
3:注意細節,越深入背景中就越可靠,因為藝術家並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而使用這些細節。
4:研究「後製」、「接受度」和「再利用」,用以揭示出圖像過去的功能。
5:要意識到操縱的可能性,包括數位操縱。
6:要意識到中介者(們)的存在。誰製作的?所處的位置是否足以好好觀察被再現的對象?
7:可能的話,比較關於相同物件或事件的不同圖像,兩個或以上的見證總比一個好。
8:留意圖像脈絡,或更正確地說,是複數形式的脈絡,包括物質的、社會的、以及政治的。
9:要意識到圖像的作用,以及它們對於外界影響。
10:最後一條,就是「沒有」規則,由於圖像本身的多樣性,還有歷史學者打算提問的問題,也充滿多樣性。
作者簡介
彼得.柏克Peter Burke
英國歷史學家。1937年生,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學士、聖安東尼學院(St Antony’s College)碩士。曾任莎賽斯大學(Sussex University)高級講師、劍橋大學文化史高級講師,現任劍橋大學文化史教授及伊曼紐學院(Emmanuel College)研究員。
柏克的研究專長在歷史思想領域、1450至1750年的歐洲文化史,以及歷史學與社會科學的互動。著作包括:《1420至1540年間義大利文藝復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