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者:孔慧怡
  •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2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88838691

 

內容簡介

一個個的社區故事,過去的歷史風貌,互相連綫交織成今天的大埔。
大埔的故事,就是香港人的歷史。


英國人為什麽在1898 年租借新界?租借前的新界又是什麽模樣?本地的村民如何抗英?又如何演變為移居英國的群體?20世紀的難民潮怎樣改變新界的環境?今日的大埔墟還留下了多少傳統風情?——這些都是書中所說的「大埔故事」。


這本書融匯歷史材料、集體記憶和個人經歷,用活潑的文筆寫出大埔墟的種種事跡。作者信手拈來,把天災、戰禍、與海爭地、教育、宗教傳統和古跡活化都編成有趣的敘述,圖文並茂,帶你尋找現在還看得見、摸得著的舊建築和傳統風情。


不管你是愛旅遊,愛歷史,或者只是愛香港,你都一定會喜歡這本書,因為大埔墟的故事就是香港人的歷史。

 

作者簡介

孔慧怡,生於香港,倫敦大學哲學博士。1986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旋即出掌翻譯研究中心及國際刊物《譯叢》,致力推動香港文學英譯和中國翻譯傳統之基礎研究,又創立亞洲翻譯史國際研討會系列;在任20年後,毅然辭職,尋找個人空間。牛津出版的《不帶感傷的回憶》獲香港文學雙年獎,《尋找聲音》獲香港書獎。

 

目錄

自序:家在大埔

1 400年前的大埔工業村

2 大埔墟第一街

3 吐露港

4 梅樹坑的聯想

5 大埔也有扯旗山

6 「島屋」與元洲仔

7 圓崗上的紅磚房子

8 從那不一樣的學校說起

9 淡水湖改變了大埔墟

10 九廣鐵路與大埔

11 風風火火的回憶

12 秀水靈山

13 嘉道理先生未圓的夢

14 歷史在路邊

 

內容節錄

自序:家在大埔

平常的情況,要是說家在某地,是指自己住在那兒, 可是我寫下「家在大埔」這四個字時,已經有兩年多無法踏 足香港。這段時間身在英國梳士巴利,也是在「家」裏, 從踏進這個「家」頭一天算起,快二十年了,填寫地址的時 候,會毫不考慮把它填上。要說客觀環境,這個家樓高三 層,有自己的花園,還有莊園,比香港的家優勝,但發自 內心的感受,認為這只是住址。兩年多被迫遠離大埔,更加強了「家在大埔」的感覺。

 

梳士巴利的「家」是我和丈夫純粹按自己的喜愛挑選 的,直至現在,我們的喜愛沒變,始終認為選對了,可是 兩人的潛意識都認為家在別的地方——說切實一點,是感 到童年時居住的地方才是「家」。似乎年紀愈大,對童年的 一切就愈嚮往。


我自有記憶以來就住在大埔。父親在1950年代因為工 作關係遷居到這兒,自此就以大埔為家。他熱愛運動,很 快加入了七約體育協進會,每天在學校下課後,必定到體育會在廣福道的會址和年輕人聊天,當時那兒等於是青年中心,有桌球、康樂棋、乒乓球等設備,最能吸引十多歲 的男孩,其中兩、三人後來跟我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