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者:Jothie Rajah
  • 譯者:林添貴
  • 出版社:季風帶
  • 出版年份:202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0611113

 

  ● 新加坡法律學者備受國際學術界關注之暢銷作。
  ● 李鎮邦(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王慧麟(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助理教授)專文推薦
  ● 附:繁體中文版作者新序〈論近年新加坡與香港的「法治」與威權政治〉
  ● 「法治」並不止於「守法」。

  「依法治國」現已成為威權政府慣用語。新加坡法律學者喬西•拉賈(Jothie Rajah)在《「依法治國」的迷思――新加坡國家威權法治史》之中指出,何謂「法治」,法律如何被制定、詮釋與執行,其實是由某種政治哲學乃至管治模式定義與支配,屬政治產物,與眾人生活息息相關。

  作者認為,新加坡如何利用英殖法制遺產,建立國家承襲西方政治文化血脈的公共形象,同時以「法治」之名,建構威權政體,構築不乏內在張力的國家發展論述,是新加坡「依法治國」威權模式值得研究之處。作者引用法國著名政治學者傅柯(Michel Foucault)的「治理術」 ( governmentality )理論,進一步闡述「法治」概念在新加坡如何被用以證成威權之必要,政治秩序乃至生活常識如何由此被建構,眾人生活如何由此被形塑。

  亦因為此,作者引領讀者反思,「法治」本身與自由精神有何關係,「法治」概念如何被剪裁,如何被嫁接至威權主義,眾人如何能構築另一種政治秩序想像。從作者角度看,單純「守法」,並不足以闡釋「法治」之義。

各界推薦

  李鎮邦(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王慧麟(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助理教授)

  鄺健銘(《雙城對倒――新加坡模式與香港未來》作者)

 

作者簡介

喬西•拉賈(Jothie Rajah)

 

 

目錄:

 

作者原序 《「依法治國」的迷思》書寫源起 ⊙ 喬西・拉賈
繁體中文版作者新序            論近年新加坡與香港的「法治」與威權政治 ⊙ 喬西・拉賈
推薦序(一) 「國家必須保護社會」――論國家建構與「法治」
⊙ 李鎮邦(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推薦序(二) 英式法治的變形與走樣      
⊙王慧麟(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助理教授)
導論 「法治」與威權政治――從歷史與比較視野解構司法政治
⊙ 鄺健銘(季風帶文化總編輯)
《「依法治國」的迷思――新加坡國家威權法治史》全書概念圖   
                    
第一章 法律、非自由主義和新加坡實例
1.1 為什麼新加坡案例值得重視?    
1.2  威權主義的正當性   
1.3  要人閉嘴的法律之個案研究           
1.4  從一灘死水到大都會:繁榮、「種族」和「法律」           
1.5  隱藏在表層下的焦慮           
1.6      透過「法律」管束歧異       
1.7      「法治」之不同形態           
1.8      「法律」與雙重國家           
1.9      「法律」、政治自由主義和中性國家         
1.10    自由主義受壓制的「依法治理」

第二章 法律的論述
2.1      批判性論述分析       
2.2      傳柯派的政治觀點

第三章 體罰保國――一九六六年的《破壞公物法令》
3.1      一九六六年的政治脈絡
3.2      「援助越南」運動   
3.3      殺雞儆猴和脆弱國家           
3.4      關於破壞公物之判例
3.5      洪金山案例   
3.6      後冷戰世界的「破壞公物行為」和鞭刑           
3.7      一九九四年有關「破壞公物行為」之公眾討論
3.8      反思判決       
3.9      併案審判:警方濫權之說   
3.10    東方與西方:社會秩序和懲罰       
3.11    國家主義下之法院   
3.12    全景監獄與「國家」    
       
第四章 「反國家」――關於《出版法》
4.1      《出版法》之重要性           
4.2      李光耀在赫爾辛基之辯詞   
4.3      李光耀的「國家」理論       
4.4      關於專案委員會       
4.5      一九七四年之《出版法》――治理與意識形態           
4.6      一九七四年之後之《出版法》       
4.7      外國刊物作為新危機之來源           
4.8      被馴服的新加坡人   
4.9      互聯網與公共論述

第五章 監視律師、削弱公民權利――一九八六年《律師專業法令》(修訂案)
5.1      律師身陷泥淖           
5.2      被消音之律師           
5.3      被羈押人士代表律師之處境           
5.4      國家機關之回應       
5.5      專案委員會聽證會:審訊和國家威權           
5.6      李光耀之角色           
5.7      結社活動與個人罪魁           
5.8     公共領域之辯論
5.9      後殖民地時期的新殖民主義           
5.10    噤口模式:未經審判之拘捕           
5.11    法律界的失落時刻
5.12    歷史在重複
5.13    律師的有限活動空間    
       
第六章 監視宗教――《維持宗教和諧法》
6.1      論述與法律   
6.2      斷定意圖之權威       
6.3      馬克思主義陰謀:國家機關眼中隱匿的危險   
6.4      「階級」和「馬克思主義陰謀」之積極主義   
6.5      宗教是新型共產主義嗎?   
6.6      禁制令:發展國家對「宗教」的了解           
6.7      禁制令之限制           
6.8      「法律」之表演       
6.9      空虛的表演?宗教和諧總統理事會           
6.10    一直未被動用之法律           
6.11    立法、政策、監管聲明     
 
第七章 自由主義進一步受壓――二〇〇九年《公共秩序法令》
7.1      「國家」與巨型活動           
7.2      鞏固公共秩序   
        
第八章 結論――立法、非自由主義和正當性

8.1      國際律師協會人權研究中心與新加坡政府       
8.2      促進發展之法律       
8.3      後殖民時期之矛盾   
8.4      「英國法律」之正當性
8.5      持續被殖民之公民   
8.6      「依法治理」之正當性來源           
8.7      透過立法延展例外主義
8.8      透過國家敘事將例外主義正當化   
8.9      殖民地時期先例之價值
8.10    「依法治理」與權力           
8.11    治理術、法律例外主義和選舉       
8.12    治理術、國家敘事和岌岌可危的國家           
8.13    公眾間的輿論領袖、聯盟與超越   
8.14    結論  

致謝
註釋
參考書目

「依法治國」的迷思:新加坡國家威權法治史

HK$183.00價格
數量
    ​這些書也同樣精彩

    點擊以下 Google 廣告,可以為書店帶來更多收入,多謝你的支持!

    閱讀俱樂部實體店​

    深水埗大南街203號閣樓|星期三至日 14:30 - 18:00

    • alt.text.label.Instagram
    • alt.text.label.Facebook

    ©2025 獅墨書店 Lion's Ink Bookstore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